建校元勋陈康白——弃笔从戎的“海归”化学家
发布日期:2015-10-08 供稿:党委宣传部 王民 摄影:党委宣传部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审核: 阅读次数:
1940初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左一率人勘察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址留影,左三为陈康白副院长
“海归”这个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然而,有这样一位“海归”人才,他在战争的硝烟中归来,用自然科学抗战报国,书写一生精彩的篇章。
陈康白,这位从德国归来的化学家不仅在延安开启了光辉一生的革命岁月,也在延安亲手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自然科学大学——自然科学院(bet365365路检查中心前身),并担任第三任院长,成为建校元勋之一。
发奋学习,科学救国,而立之年以化学行天下
陈康白原名陈运煌,字康白,后按照中国传统的“以字行”之习惯,改名为陈康白。
1903年8月30日,陈康白出生在湖南长沙县麻林桥乡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陈淡园是一名私塾先生,全家主要依靠父亲的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自幼随父读书的陈康白,10岁进入麻林桥小学读书,16岁,在父亲的建议下考入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就读长沙第一师范,除了免除学费可以减轻家庭负担外,还因为父亲的好友徐特立先生也在这里执教。
从1918年起,青年陈康白在长沙第一师范开始对新知识、新文化的全面学习,也开始认真的观察思考中国的社会和民族,孕育自己报国救国的进步思想。在长沙一师就读期间,徐特立对这位老友之子关怀备至,不仅在学习生活上悉心呵护,徐特立的言传身教也对陈康白的思想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陈康白在长沙一师学习期间,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对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从此立志科学救国,并发奋学习。
1919年7月,徐特立赴法国勤工俭学,探寻救国救亡的真理,临行前专门叮嘱陈康白要完成学业、要有所作为。陈康白与徐特立虽然师生时间不长,但是徐先生为师的崇高品格,也使他理所当然成为陈康白一生的老师,师生情谊延续40多年。
1922年,20岁的陈康白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父亲将他又送入上海沪江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前身)学习化学专业。陈康白在这所由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中,继续发奋学习,成绩出色,思想也愈发成熟进步,积极参与到当时反抗列强、争取民族独立的学生运动中。他在在一次反美运动中,被校方勒令退学,中断了学业的陈康白只得离沪,返回湖南。虽然辍学返乡,但是命运始终垂青这位有志的青年学子,陈康白在湖南又一次碰到了刚从法国归来的恩师徐特立,这次“机缘巧合”让老师徐特立对陈康白的学业和志向更加欣赏,并亲自将其推荐至厦门大学继续攻读化学专业,时隔三年之后,陈康白再次回到了大学的校园。
在厦门大学,陈康白真正走向了自己的化学之路,小有建树,成家立业。1927年,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留校任教,从一名学习化学专业的青年学生,逐渐成为旧中国化学领域的研究者,潜心钻研,取得了不少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1929年,陈康白受邀到浙江大学化学系从事研究工作。1930年,在北京大学力邀之下,陈康白又来到北大化学系担任研究员,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化学家。
在北大工作的3年中,他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其中一篇发表美国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引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道夫•温道斯在内的国际化学界的重视,阿道夫•温道斯还特别邀请陈康白到自己所供职的德国哥廷根大学讲学交流,得到国际学术界如此的肯定,这使得陈康白成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之一。
1933年,陈康白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研究院开展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在异国的土地上迎来人生的新起点。陈康白的研究工作得到哥廷根大学的高度重视,不仅为保障他办公和实验开辟专属楼层,还配备专门助手,充分体现对这位中国化学家尊重和肯定。陈康白并未因物质待遇的丰厚而骄傲自满,他继续保持勤勉作风,赴德时间不长就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德国同事们的一致肯定,哥廷根大学甚至极为罕见的决定为其夫人提供特别助学金,邀请她到德国学习并照料陈康白的生活。
三十而立的陈康白,已经成为一名用化学“行走天下”的国际科学家了。
弃笔从戎,抗战救国,圣地延安找寻革命真理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潜心治学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按捺不住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远在德国的陈康白如同每一位拳拳报国的海外赤子一样,义愤填膺,心急如焚。面对国家和民族之危难,陈康白毅然决定放弃在德国蒸蒸日上的科学事业,携全家立即回国,投身抗战救国。
而恰恰又是在陈康白人生的关键时期,恩师徐特立再一次为他指明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刚从德国归来的陈康白与恩师徐特立,又在长沙相见,此时作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高级参议、驻湘代表的徐特立,在长沙负责八路军办事处的日常工作。师生相见感慨之余,徐特立对陈康白回国投身抗战的决定甚感欣慰,也与陈康白交换了对当前中国时局的看法。陈康白将自己的迷茫和困惑与恩师分享,徐特立则为自己的学生鲜明指出了去向——去延安投身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救国。恩师徐特立的详细介绍,帮助陈康白看清了国内抗战形式,对中国社会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坚定了正确的方向,1937年年底陈康白历尽艰辛来到了延安。
初来延安,边区人民的热情和中共最高领导人礼遇,让陈康白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开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等进步思想理论。1938年,陈康白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工作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爱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伟大改变。
陈康白作为边区少有的“海归”科技人才,始终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他也在工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科技背景。陈康白不仅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还受命组织筹划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1939年4月举办的这次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不仅开创先河,而且对推动边区经济建设意义重大,毛泽东在开幕式作了重要讲话。十几天的展会期间,参观者达数万之众,使边区各阶层充分了解边区工业建设新面貌,鼓舞了抗战信心,得到各方一致肯定。
陈康白,在这一时期直接参与中央财经委工作,兼任中央军委军工局技术处处长。在“大生产”运动中,陈康白跟随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财经部副部长李富春直接参与到边区生产运动领导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救国,培育英才,白手起家创建自然科学院
陈康白在延安参与领导边区经济建设的同时,中央还向他委以重任——筹建自然科学研究院,整合边区的科技力量,服务边区发展建设。
伴随着工业展览会的成功举办,边区各界对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但是科技基础薄弱的事实,也让中央认识到筹办一所自己的自然科学大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央要求全党支持这项工作。在党中央的有力支持下,陈康白全身心的投入到自然科学院的筹建工作中,“从零开始”着手建设,从调查研究、挑选人才、勘察院址、基础建设到日常管理,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紧张开展。1939年5月30日,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成立,切实为边区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持。按照中央要求,研究院主动参与一大批工厂的技术改造,为生产部门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贡献有恢复并提升了延安难民纺织厂的生产能力;全面参与延安振华造纸厂建设,成功试制出马兰草造纸工艺,一举解决了边区用纸困境。
自然科学研究院的成立和做出的巨大贡献,使得边区上下更为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重要作用。1939年底,在中央召开的自然科学讨论会上,将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建设一所真正大学,成为与会者的一个重要的共识。会后,李富春、陈康白向中央进行了汇报,中央书记处批准了这一申请,任命李富春兼任自然科学院院长,陈康白任副院长并负责全面筹备工作。
在自然科学院的筹建工作中,陈康白决心要建设一所可以比肩当时国内其他大学的正规大学,办成边区的最高学府,培养真正的大学生,他一方面积极推动基础建设的展开,一方面组织力量解决招生、课程、师资、学制等一系列问题。经过半年多的紧张筹备,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设有大学部、高中部和初中部。招生专业包括化学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农业科、林牧科,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自然科学大学的光辉历程自此开启。
1941年,徐特立接替李富春担任自然科学院的院长,陈康白在恩师的领导下,推进学校深化改革,学院在边区的生产生活、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1944年5月,陈康白接替徐特立担任院长,至1944年6月,他按照中央安排随359旅长王震赴江南开辟新的大后方,离开学院。解放以后,陈康白历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秘书长、国务院参事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委员。
1980年,在北京工业学院(bet365365路检查中心)建校40周年之际,老院长陈康白回到这所他亲手创建于抗日烽火中的红色大学。曾经杜甫川前的窑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理工为主的全国重点大学,以鲜明的国防特色,为国家不断做出巨大贡献。
备注:根据2021年学校对陈康白生平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中的陈康白的出生年份,修改为1903年8月30日,担任自然科学院院长的时间修改为1944年5月。(2021年11月25日)